|
||||||
|
||||||
|
“壩上一陣風,從春刮到冬。”這句流傳在河北省尚義縣的俗語,道出了當地鮮明的自然特征,也昭示著一片蘊藏無限潛力的綠色能源沃土。 金秋九月,壩上草原綠意未褪,但已涼風習習,正是“捕風”好時節。在這片廣袤天地間,由江西電建公司承建的尚義縣50萬千瓦風儲主動支撐新型智慧電力系統示范項目正穩步推進,一群“捕風者”的身影格外醒目。 以“真心”換“支持” “面對面”打通“心墻” “張叔,咱們再聊聊征地的事,這次帶來了最新的文件……” “地是俺的命根子,俺不愿意!” 在尚義縣小蒜溝鎮南溝村和南營盤村,項目生產經理周國偉與秦哲帶領征地專班數次叩響村民家門,不時遭遇僵局。在項目征地工作啟動初期,這樣的對話屢見不鮮。 該項目場址范圍總面積約693平方公里,接近尚義縣總面積的四分之一,70臺風機點位如星羅棋布,遍布60余村,征地工作成為項目推進的“首要攻堅戰”。大部分用地已被當地百姓開墾耕種,時間緊、任務重、點位分散,考驗著項目團隊的智慧與耐心。 “只有把政策講透、把賬算清,化解村民心中的疑慮與不安,才能贏得理解與支持。”秦哲如是說。這也成為征地專班全體成員的行動指南。 面對村民最初的疑慮與抵觸,項目征地工作專班成員迎難而上,啟動“白+黑”工作模式,全力推進征地協調,將“硬骨頭”啃出溫度、啃出實效。晨曦微露,他們已踏入田間,夜幕深沉,便伴著月色走訪入戶,利用一切時機“見縫插針”講解政策、傾聽訴求。日均兩萬步,是他們用誠意化解矛盾的真實寫照。 歷經數月持續攻堅,項目完成80%的征地任務,為項目后續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。 搶在“風雨”前 保障施工“黃金期” “所有低洼地帶的抽水設備必須確保隨調隨用、即刻到位?!表椖靠偣こ處熜旌剖殖謱χv機說道,現場工作人員聞令而動,迅速進入防汛“備戰”狀態。 9月15日清晨6時,尚義縣氣象臺發布了當月第三次雷電黃色預警,不久,特大暴雨傾盆而下,短時降雨量接近40毫米,狂風驟雨持續三小時,導致部分施工區域積水嚴重。 壩上地區雨季集中,短時強降雨頻發,給露天澆筑等作業帶來嚴峻挑戰。為此,項目部建立了“氣象動態跟蹤機制”,每日通過多渠道收集天氣數據,精準預判施工“窗口期”。 “我們不僅優化了現場排水系統,增設溝渠與臨時導流設施,還對鋼材、混凝土等材料嚴格落實防潮保護,最大限度降低天氣影響”,徐浩介紹道。 雨勢稍歇,施工現場迅速恢復繁忙景象,百名工人在不同施工區域作業,機械轟鳴聲、工具碰撞聲與工人的吆喝聲交織在一起,奏響了建設的“奮進曲”。 科技“硬核”加持 為風機裝上“充電寶” 掠過壩上高原的風,不僅攪動著清潔能源的澎湃動能,也催生著科技賦能產業升級的新芽。 走進項目部,“風儲主動支撐新型智慧電力系統”一行藍色大字格外醒目。作為貫徹落實集團(股份)公司戰新產業發展部署的重要舉措,該項目是江西電建公司承建的首個集風電、儲能與主動支撐功能于一體的智慧電力系統示范工程。項目總裝機容量500兆瓦,計劃安裝70臺風電機組,其中24臺創新采用6.25兆瓦構網型風電機組,是該項目的核心亮點。 “與傳統風電場不同,構網型風機具備‘孤島運行’能力,相當于為風機配備‘充電寶’。”項目經理張立林介紹道,這意味著風機可從“被動跟隨電網”轉向“主動構建電網”,能有效減少棄風現象,極大提升電網穩定性與消納能力,具備在并網與獨立運行模式間靈活切換的能力。 項目部深度融合“智慧系統+新能源”理念,應用智慧基建管理系統,為項目建設裝上“千里眼”,實現全過程數字交付、智能監測與風險預控,不僅提升了系統調節能力,也增強了極端天氣等特殊情況下的系統韌性水平。 此外,自進場以來,項目成員深入現場,對每條風場路進行放點、詳勘,優化形成了風場道路新方案。這一創新舉措使場內道路由原設計新建150公里,優化為新建100公里,改擴建40公里,道路利用率提升約25%,遷改工作量減少約33%。為有序推進現場施工生產創造了良好條件。 據悉,項目建成投產后每年可提供上網電量為12.3億千瓦時,每年可節約標煤36.9 萬噸,將有效補充當地清潔能源供應缺口,促進地方經濟的持續發展,社會與環境效益顯著。 風起尚義,綠電涌動。這群扎根一線的“捕風者”正以實干詮釋擔當,全力推動項目高質量履約,為繪就綠色低碳發展的嶄新畫卷貢獻智慧與力量。 河北省尚義縣壩上草原秋意漸濃 尚義縣50萬千瓦風儲主動支撐新型智慧電力系統示范項目風機點位分布圖 |
||||||
|
【打印】
【關閉】
|
||||||
|
|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