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||||
|
||||||
|
金秋嶺南,捷報飛傳。 電建路橋公司在粵西羅定市揮就的鄉村振興開篇之作,迎來首輪碩果:黎少、泗綸、船步三鎮首批增減掛鉤項目全面告捷,高質量通過驗收。 這不僅意味著70余畝閑置建設用地被成功激活,化為良田沃野,更標志著一條以土地綜合整治驅動丘區鄉村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,在南粵大地上破土而生,為廣東“百千萬工程”注入了澎湃的“電建動能”。 破局:從“單點修復”到“全域賦能”的系統性變革 過去,土地整治往往止于“單點作戰”。一處修復完成,周邊土地依舊沉睡,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難以真正激活。 面對這一癥結,電建路橋公司以“全域統籌”為思路,帶來了一把能破解傳統修復的“金鑰匙”。 項目伊始,便跳出“為整治而整治”的舊有框架,執筆繪制“土地整治+產業導入+生態提質+鄉村更新”的四維發展藍圖。一場關乎土地供給側的深刻變革,在羅定的青山綠水間全面展開。 全域規劃,是謀篇布局的首要前提。項目團隊聯合多方力量,對區域資源開展系統研判。超過600人次的實地走訪覆蓋13個行政村,250余戶走訪記錄、篩查村莊用地203圖斑4.28萬畝、正射影像航拍面積超過2.5萬畝,工程測量面積約130畝……。 這一串串數據不僅是項目推進的基石,更確保了規劃的科學性與可行性。 面對散布于39個地塊、情況各異的70余畝閑置地,團隊拒絕“一刀切”。 在黎少鎮,他們請來農技專家,為復墾土地進行土壤檢測,最終為超過20畝土地“量身定制”了肉桂、荔枝等經濟作物。沉睡的資源,正悄然轉化為“生金”的資產。 在“肉桂之鄉”泗綸,視野更為開闊。項目將整理出的近15畝土地,直接規劃為生態農業示范區,既保障了產業發展空間,也為本土特色農業擴能筑牢根基。 “我們要讓每一寸土地都釋放其應有的價值。”項目總包部負責人指出,這場變革不是一次性的“表面化妝”,而是為鄉村注入可持續的“造血機能”。 攻堅:以政策智慧喚醒“沉睡”的家底 先進的理念,離不開精準地施策。 增減掛鉤政策,恰是破解城鄉土地供需矛盾的一把“金鑰匙”。 面對散布于13個行政村、39個地塊的閑置資源,電建路橋公司展開了一場有序的“土地喚醒”行動。團隊創新實踐“分片摸排、分類處置、統籌調配”十二字工作法,讓政策真正下沉到田間地頭。 摸排是基礎。技術人員歷時兩個月,完成全部地塊的精準測繪與信息入庫,為每一塊土地建立專屬“身份檔案”。 分類是關鍵。團隊依據地塊區位與現狀,制定超過40套“一地一策”方案:廢棄宅基地優先復墾還田,老舊廠房用地則為鄉村文旅、特色加工等新業態預留空間。 統籌是核心。將零星的建設用地指標“化零為整”,形成可用于城鎮建設的規模指標,相關收益則100%反哺鄉村建設與產業。這一做法,既緩解了城鎮用地緊張,也將發展紅利真正留在鄉村。 “老宅基地閑了十幾年,現在變成良田,村子漂亮了,心里也亮堂了。”泗綸鎮村民吳伯樸實的話語,道出了這項政策深入人心的溫暖力量。 凝心:田埂上的小板凳“聊”出民心工程 土地是農民的根。改地,必先暖心。 項目推進并非總是一帆風順。在泗綸鎮CJ002地塊,幾位村民因心存顧慮,一度擋在施工機械前。 項目組沒有強行推進,而是當即按下“暫停鍵”。沒有會議室,田埂就是會場;沒有講話稿,板凳一放便是“懇談現場”。工作人員與鄉親們并肩而坐,政策條文被譯成家常話,補償標準一筆筆算得明明白白。 “勒號啊”(您好) “阿叔,我哋唔會虧你嘅丈二紅繩地”(我們不會少您一寸祖傳地) “放心,呢個系好政策,我哋絕對唔會騙你。”(這是好政策,我們不會騙您) 一次次推心置腹的交流,消融了隔閡。村民老吳從最初的反對者,轉身成為項目的義務“宣傳員”。 民心工程,根基還在人心。項目團隊主動延伸服務范圍,將“分外事”做成了“連心橋”。黎少鎮4段共計百米的坑洼土路在團隊協調下得以硬化,泗綸鎮10余條淤塞多年的農田溝渠得到疏浚,近百畝良田的灌溉難題隨之解決。這些實實在在的變化,讓村民紛紛豎起大拇指。 “路修好了,水也通了,干部們是真為我們辦實事!”村民的稱贊,成了項目最好的“口碑”。 超千次的走訪、百余件民生實事的落實,這些數字背后,是沉甸甸的信任。土地整治工程,也因此夯實了最深厚的民意基礎。 續航:沃野新程,繪就“百千萬工程”新圖景 首戰告捷,僅是序章。成功的模式亟待推廣,探索的經驗正在轉化。 電建路橋公司已攜首批增減掛鉤工程積累的寶貴經驗,啟動了第二批潛力地塊的摸底與規劃。目前,新一輪摸排覆蓋30余個鄉鎮,預計可新增整治面積超400余畝。 接下來,項目團隊將繼續在廣東省這片土地上深耕細作,積極推動首批增減掛鉤指標入庫和交易相關工作,確保實現項目的良性滾動開發。 項目團隊立志在嶺南丘陵地區,打造更多集“生態效益”“經濟效益”與“社會效益”于一體的標桿工程。未來,還將持續深化與地方政府合作,探索“整治區”與“招商區”聯動開發,讓土地指標真正轉化為落地項目,為羅定長遠發展注入持續動力。 金秋的羅定,整治一新的土地上,新綠的幼苗正迎著陽光生長,蜿蜒的硬化村路,如一條條紐帶,連通著鄉村的未來與希望。 電建人以實干為筆,以擔當為墨,不僅重塑了這片熱土的肌理,更在人民心中播下了希望的金色種子。一幅關于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,正在這片煥新的土地上,徐徐鋪展,漸入佳境。 |
||||||
|
【打印】
【關閉】
|
||||||
|
|

